還是沒辦法盯著螢幕太久,所以借了書來看。
翻譯有點不順,但無損於這本書的思路。整體架構以目前科學研究的角度來看,還是很實用,雖然書中大部份的生物實驗(尤其是微生物)都太過老舊。
現行的分子生物實驗,雖然能夠更明確的區分變因(這對生物學實驗意義非凡),卻也造成實驗結果經常遭受微小、不明確的因素影響,而呈現因人而異的結果。
現代實驗的複雜步驟,也讓人忽略掉潛在的其他因素。當你失敗了數十片膠,好不容易成功的一片上,就算有一點點小小的、與眾不同的結果,也會選擇性的被忽略掉。反正大家都不是第一次聽到:「差不多就是這樣,應該也沒什麽問題。」這句話。
設備價格也間接影響了研究心態,手套重複使用是最普通的,其他實驗要想多做幾次,你一定是老闆發了或有什麽毛病,誰要整天待在那個充滿致癌物的地方。
然後發現自己所受的思考訓練還真弱不禁風,因為「質疑」本身對於台灣的學術界就是一種侮辱。沒有人會說:「嘿那個站在台上的傢伙搞什麼鬼阿,他自己就前後矛盾了。」不會,你會覺得應該是自己哪裡有問題,然後沉默,花更多時間把那個不合邏輯的答案記起來。問問題的前提是對方是個值得問問題的人,首先他要真的知道自己在說什麽,其次他要能夠接納其他人的想法,偏偏兩著兼具的人簡直少之又少。
副標題說出了這本小書的精華:科學家的心路歷程。
但你不必是個科學家,也可以體會到邏輯思考的優點,因為與其讓事實符合願望,不如讓願望貼近現實的觀點。而一個訓練有素的思想者,不會在證據不足的情況下下結論。
(以上)